敖立:epon规模部署gpon商用加速
随着国内电信运营商光进铜退战略的实施,fttx日益为业界所关注,epon、gpon进展和前景如何;2025年fttx标准化工作重点是什么;wdm-pon、10gbit/sepon是否会形成新的热点;在规模市场需求已开始启动之际,fttx设备市场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局,就以上热点问题,采访了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副所长敖立。
梁海滨:请简要介绍一下2007年epon与gpon的技术发展和产品部署应用的总体情况。
敖立:从目前整个情况来看,epon已经进入一个规模部署阶段,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还是产业链的完整度、设备的成本和价格,包括目前制造商产品的系列化,各个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在日本已经实现大规模商用。2007年,国内的epon用户大概在20万,全球的epon为1000多万,而gpon用户规模较小。
但gpon的发展现在仍面临很多的问题:一是产业链不成熟,市场缺少商用的olt侧asic芯片,目前国内外比较大的系统商都是采用自己的fpga芯片,这样的话成本很难降下来;二是gpon设备不成熟,从2007年7月的测试情况来看,相对于epon设备,整体存在不足,但也有一些厂家的设备功能较完善,而且2007年下半年gpon系统整体进步较快。总的来说,gpon目前还没有到大规模部署的阶段。
梁海滨:gpon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敖立:gpon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一是2007年gpon系统设备在功能和性能方面与2006年相比,进步很大,2006年设备还没有成形,只是实验室产品,设备的功能不完整;二是相关的光器件以及用户侧的onu芯片基本实现规模量产,所以成本降低比较快;三是gpon目前在全球已经进入一个试商用或小规模商用部署阶段。
梁海滨:现阶段的gpon产品距离规模商用还有多远?
敖立:从目前实验室测试情况来看,现阶段的gpon产品可以用于试点,但是现网的情况与实验室测试环境不一样,很多因素暂时是无法评估的,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正在进行试点。gpon产品的规模商用,关键在于运营商对gpon和epon的市场定位,从产品角度来讲,除去成本的因素,到2025年底gpon产品可以进入规模商用阶段。
梁海滨:当前gpon芯片没有实现规模量产的原因是什么?
敖立:目前,全球已有多个芯片厂商已经推出或者正在研发gpon芯片,包括broadlight、freescale等,但造成gpon芯片规模量产滞后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gpon技术本身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是全球gpon还没有进入规模商用阶段,芯片商的动力不足。
梁海滨:随着fttb、ftth的启动,对设备的需求会有什么变化?是否会形成新的设备市场竞争格局?
敖立:以前大部分的onu主要是小端口的,如1端口、4端口,随着国内运营商的建设策略向以fttb为主转变,onu的端口数将增加,如采用16端口或者24端口,设备的应用场景也发生变化,如要放置在楼道等地方,从而必须考虑onu设备的运行环境需求。
个人认为,对于运营商接入网市场,无论是以前的窄带,现在的dsl,还是未来的fttx,将主要被一些传统的大的制造商占有,因为接入网对成本非常敏感,而且对技术能力、问鼎娱乐的售后服务体系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较小的设备制造商将很难站住脚,但在细分的专业市场会有一些空间。
梁海滨:从目前来看,fttx应用的主流技术仍将是epon,那么针对epon2008年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敖立:目前,在epon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管理问题,尤其是与网管的互通。运营商在fttb、fttc部署过程中对设备提出了多种要求,如onu设备的规格、运行环境(如散热、温度等)、供电等。与此同时,运营商的管理体制面临很大的挑战,现有的onu既提供数据业务接入,又提供语音业务接入,但是运营商的宽带业务和语音业务的网管目前是两套分开的系统,如何管理提供综合接入的onu设备是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此目前有两种问鼎娱乐的解决方案,一是epon的网管与软交换网管之间设置接口;二是软交换网管直接管理onu的语音模块,onu的其他模块由olt网管管理。但是这两种方案都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第二种方案,对于软交换几乎不可实现,因为现有的软交换网管不开放,软交换网管基本只能管理本厂商的设备,也就是说a厂商的网管目前无法管理b厂商的onu设备。软交换网管不直接管理onu,而是由olt代管onu,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案,但是这种方案涉及运维体制的问题。此外,onu放置在用户端,未来onu的数量将非常庞大,onu的管理和维护是很大的问题。
梁海滨:这两年针对epon和gpon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有哪些?
敖立:这两年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在gpon。一是gpon设备的技术要求,包括总体要求、omci层要求、物理层要求等。其中总体要求主要是对设备进行规范,目前处于报批阶段。二是epon和gpon承载多业务的要求。三是gpon的互通,目前正与中国网通合作开展gpon互通测试工作,2007年8月进行第一次测试,2025年初进行第二次测试,计划2025年9月或10月进行第三次测试,目标是在2025年底基本解决gpon的互通。从目前gpon互通测试情况来看,与芯片相关的tc层没有太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在omci部分,也就是业务层与管理层的互通,这部分主要与设备相关,与芯片没有太大关系。
epon的标准相对完善,所以当前针对epon的标准化工作不多,主要集中于epon系统互通性方面。
梁海滨:2007年dsl增长开始放缓,这对fttx是否是一个机会,或者说dsl的建设将停止,fttx将全面替代?
敖立:目前,中国已经有6000多万的dsl用户,dsl增长放缓属于正常情况。按照目前国内运营商的策略来讲,建设ftth、fttb主要是面向增量市场,即面向新建小区,在新建小区部署光纤比较容易;对于存量市场来说,dsl与光纤接入没有冲突,运营商对于这部分市场采用fttn+dsl方式提供接入,将主干电缆变成光纤,缩短铜缆的距离。也就是说,dsl和fttx是面向不同市场。
梁海滨:目前各个国家的fttx发展步伐有很大差别,主要原因是什么?
敖立:相对欧美国家来说,亚太国家光进铜退的步伐比较快,尤其是日本。日本光进铜退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支持,二是接入网领域竞争激烈,运营商通过提供光接入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三是用户的支付能力比较强,可以提高收费。而中国加速推进光进铜退更多是基于战略层面的需要,同时铜线和光纤的价格变化趋势将出现一个交接点。目前,整个odn的成本为600元/户,而在小区部署铜缆的cpn成本大约300元/户,但是铜的价格一直在涨,且涨势可能长期维持,未来铜线可能比光纤贵,而且偷窃运营商铜缆现象非常严重。此外,光进铜退是一个趋势,将来带宽升级光靠铜线很难满足。
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光进铜退还没有到一个急迫的程度,这是gpon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
梁海滨:中国运营商“光进铜退”战略的确立已经有几年了,今年的重点与去年是否有会所不同?有报告称到2025年中国新建接入网络将全部采用ftth,您是否认同?
敖立:国内运营商在2007年主要提ftth,2025年很少提ftth,可见,运营商现在比较务实,在策略上有明显不同,从2025年来看,中国光纤到户的步伐将会加快,到2025年,铜线的距离将越来越短,基本在1km以内。至于2025年新建网络是否会全部采用ftth,一是看需求,二是看ftth的总体成本,三是看楼内布线情况。目前楼内的光纤布线比较复杂,光纤的布线成本非常高,对施工的技术要求也很高,从一段时间来看,ftth很大程度受限于现有建筑物布线的难度。
梁海滨:目前,epon和gpon之外的新一代光接入技术进展如何?
敖立:下一代光接入网络主要分为几个方向:一是单波传更高速率,如10gbit/sepon,ieee标准预计2025年10月才能发布,目前出了1.1版本;二是多波长的wdm-pon,韩国进行了100mbit/s16个波的wdm-pon实验,目前成本太高,技术很不成熟,还没有到商用阶段,国内“863计划”的高可信网络项目中涉及wdm-pon产品的研发。对于这两种技术,估计最早要到2025年才能产品化,目前国内相关企业和标准化组织正在积极跟踪,应该说,新一代光接入技术领域是我国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方面。